1972—1978年的安化四中

黄晓昌 1972年下期,安化所有县属中学下放到区,改名为区中学。在下放的这个时期,全县所属中学校产校具、教学仪器流失,骨干教师调离,多年积累的办学设备,遭受了一场浩劫。 在全县县属中学下放的这个时期,安化四中是全县唯一一所校产校具、仪器设备没流失,师资力量反而大集中和加强的一所县属中学。 在县属中学下放的这个阶段,特别是初期,附近的公社中学,个别小学不时来校借校具、仪器等设备,这些设备学校虽然有宽余,但一借出,是野猫借鸡。在这种情况下向区委汇报,区委书记说,一是谁批准的谁承担责任;二是区联校搬进四中。从而保住了校产校具、仪器设备,学校得到了安宁。 在师资力量方面,对全体老师政治上信任,生活上关心,业务上尊重,教学上肯定,从而老师进得来,留得住,全体老师教学认真,工作上兢兢业业。为了保障一支强有力的教师队伍,除稳定原有骨干教师还千方百计调集骨干教师,如从大福公社中学调进本科数学老师陈柏华,并为他解决了夫妻分居问题;从木孔公社中学调进了本科历史、语文老师刘云溥;从长塘公社中学调进了本科生、全面发展的龚戊成老师;从湘西调回了本科英语老师李培苗;从中砥公社中学调入了全县为数不多、有名的古典文学语文老师李竹生,还从仙溪区返聘了已退休的历史老师王浩然等。 为解决骨干教师的后顾之忧,为谌长青老师爱人,在大福镇上安排了民办教师;何英功老师的爱人,照顾性地优先解决了户口,转为公办教师。 刘云薄老师教学认真,工作上勤勤恳恳,搞文艺是刻、写、画等份外的事,从来不还价,节假日坚守工作岗位,而爱人小孩下放农村,家境十分贫寒。在当时“唯成份论”论调盛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,由于出身不好等问题,每次评困难补助得不到通过,区联校等派袁立坤老师专程前往他家里——清塘曾桥调查,在老师会上通报了情况后,才评上了特困补助,他十分感动,进而激发了工作热情。 领导经常深入老师中,问寒问暖,促膝谈心,在尽可能的范围内为他们排忧解难,干群关系十分密切,从而全体教师教学上认认真真,工作上兢兢业业,学校呈现出朝气蓬勃的一派景象。 当时的安化四中各科有一批具有特色的骨干教师,如语文方面:姚健青老师,各期自备本子备课,每年不断积累资料,对高中语文中的几十篇传统古诗、课文倒背如流,讲解得眉飞色舞,学生听得津津有味;李竹生老师的古典文学、古诗,讲解有方,大大激发了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;谌长青老师的化学课,每节课重点突出,破解难点,精讲多练,每堂备课记得牢牢的,仅拿几支粉笔上讲台;政治课姚小平老师,每堂课论点突出,有理有据,学生从不觉得政治课有枯燥感;数学老师何英功,富于启发式,从旧到新,从易到难,引导学生破解难点,讲课风趣,学生欢迎;多年担任物理教学的蒋昌国老师,公式、定律背得滚瓜烂熟,井井有条,有板有眼,班上年年是优秀班集体,自己也多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。 我们由于拥有一批优秀的骨干老师,办了两期劳动大学,在恢复高考前一年,动员历届高中毕业生,在全县率先办了留级复习班,恢复高考的第一届,升学率居全县之首,大中专共录取86人,益阳地区组织部长肖祥涛同志来学校,称赞道:“你们为大福区解决了一个生产吃饭就业问题,大福人民永远感谢你们。 县属高中下放至区期间,四中的教学骨干教师仅照顾性的调走两人,一是本科生宁乡籍政治老师谋达明调宁乡师范;二是本科生外语老师向远安调长沙。其他老师都是很稳定的。但恢复县属中学后,特别是县重点一、二中,要调集强有力的老师。于是在四中调走了一大批教师,他们是:调益阳进修学院的政治教师姚小平;调县进修学校的语文老师阮荣强;调二中的有:化学老师谌长青;数、理、化老师陈伯华、张春晖夫妇;语文老师姚健青;调一中的有:数学老师何英功;历史老师刘云溥、田光华;语文老师李竹青、吴健;英语老师李培苗、袁桂生;理化教师蒋昌国、刘乐群;全面发展的龚戊成等十多位教学骨干教师,他们大都是本科生,或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,对当时四中的师资队伍建设影响很大。 7年来,四中下放到区后,是全县唯一一所校产、校具、仪器设备没有流失,师资力量强,教学效果显著的学校。这是区委重视教育,全体教师辛勤劳动的结晶,是四中发展史上的一个兴旺时期。 (黄晓昌,1972年至1973年担任我校主要负责人)

留言

上一个:
下一个: